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,依旧过不好这一生?

作者: admin 分类: 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: 2017-06-04 15:44

在互联网上就“懂得了很多大道理,依旧过不好这一生”进行过激烈的讨论,与这个问题几乎相同的感叹“读了那么多书,依旧过不好这一生?”也成为很多读书无用论者的口头禅。

本人初高中时,由于当时家里经济条件拮据,空闲时间也有限,所以有很多想看的书,都没机会看。到了大学以后,大把时间自由自配,加上大学的图书馆很霸气,满满几栋楼的藏书,当时真是过足了瘾,每周都借好几本书看。但是读到后面,我就发现我看了那么多书,但基本上自己不记得多少书中的内容,看的这些书对我以后的求职,对我的认知水平,对我的专业技能,乃至学业都没什么帮助和提高。

大学毕业后,回过头来看,我看的大部分书,其实都是闲书,我当时得到一个结论:凡是一周内能读完,或者轻轻松松就能读完的书,都是没有含金量的,这种书都不值得读。大学毕业头几年,基本都没买过什么书。

这个认知直到最近一年才发生变化,评判是不是好书的标准,其实并非这本书能花多少时间读完,也并非这本书读起来吃不吃力,而是看这本书对我们有没有帮助。比如我读的《疯狂的站长》这本书,当时看这本书没花多少时间,内容也只是叙事性的,可以当创业故事来读,但是随着我做站长的经验的增长,越来越发现,这本书里面写的很多理念,很多方法都可以拿来借鉴,于是又把那本书多读了几遍。这本书对于我很有帮助,我认为是一本好书,然而把这本书给我妻子、表哥看,他们却觉得平淡无奇,写的既没有什么趣味,也学不到什么知识,文字也算不上优美,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觉得这是本好书。

到这里,结论就很清楚了,我们评判一本书是不是好书,其实都是从功利主义,或者说实用主义角度来判断的:这本书对我们有帮助,我们就觉得这本书不错。这种帮助,有可能是帮助我们消遣了时间,起到了娱乐作用(比如阅读小说)、有可能是陶冶了情操,让自己感觉到了精神的升华、也有可能是帮助我们提高了认知水平,纠正了我们以往的错误看法(比如对中医的看法)、还有可能有专业技能上的提高。正因为我们通过阅读受用了,我们才觉得这本书好,只不过这种判断过程,我们是自发的,无意识的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同一本书,对不同的人来说,都有相同的帮助吗?显然不是,我没有驾照,也不想学开车,那么此时,我去读《安全驾驶一点通》之类的书籍,对我就毫无用处。对经常需要开车上路的老司机来说,这类书就可能很有作用,值得放在枕边经常读读。因此,同一本书,对不同的人来说,价值不同,对有的人来说,不值一文,对其它人来说,却可能字字珠玑。

大学的时候就读过魏书生的《班主任工作漫谈》,结果发现书里都是讲的是怎么编座位,怎么收学费,怎么对待学生的服装与发型等鸡毛蒜皮之类的事情,另外还有不少怎么调节班主任的心态,笑对人生之类的心灵鸡汤,读了后,感觉索然无味。工作后,走上了教师岗位,当上了班主任,这才发现自己天天都在与这些“鸡毛蒜皮”的小事打交道,经常因为教育教学和工作分配方面的事情不顺心,偶然的机会,重新看到这本书,再读以后,发现这本书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很多做法都正是我处理的不好的,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。由此可见,同一本书对同一个人,因为读者的痛点变化了,书的价值也不同。

那些公认的经典好书,多半是对很多人都有帮助,仔细研究这类书籍的特点,它们能满足的需求往往是大众化的,大家都有这方面的需求,然后,它又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,所以成为了经典。与此相反的,为满足小众类需求而出现的书,基本上是不可能成为经典的,因为它们影响的面小,能满足的需求很个性化,大部分人拿到这个书以后,感觉这书在说些云里雾里的东西,就会束之高阁了。

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: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,依旧过不好这一生?

马云曾经说过:“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,跟读书多少没有关系。读书就像汽车加油,得知道去哪里。装得太多,就成了油罐车”。这个观点宣扬的读书无用论得到了不少人支持,因为在现实生活中,确实很多“看了一堆书,依旧月光”的一群loser。也确实很多从来不怎么读书,但是事业做的很成功的人。

我认为关键原因在于:选错了书。都说知识就是财富,书中自有黄金屋,但光有知识是没用的,还需要能指导实践,能转化为生产力,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。一个想改善自己财务状况的人,却去看一堆文史类的书,可以想象,这些书看的再多,对于他改善财务状况也没什么用;如果他去看经济学类的书籍,会提高一点经济学方面的认知,但对于它个人改善财务状况依然没什么用;如果他去看财务管理方面的书,就比较靠谱了,然而财务管理方面的书也有很多类型,有的是改变财务管理方面的态度认识问题的(道方面的),有的是实践操作类型的(术方面的),如果你只读了第一种类型,没有读第二种类型,那么依旧没什么用,因为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具体操作,如果这两方面的书都读了,但是你不付诸实践,那么此时读的书对你来说,还是不会有什么帮助。而很多人懂的了很多大道理,多是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,而没有去关注怎么办的问题,也就是缺少具体的方法,缺少能付诸实践的探索。

从时间上来算,每年读30本书,60年也就读1800本,而据统计,每年出版的新的中文图书就超过20W本,我们一辈子能读的书还不到一年出版的新书的100分之一。如何让我们读的这大约2000本书,发挥最大的功效,其实是时间限制下的迫切需求,那些认为读书不要功利的人,读书的效果也不会很好,因为不从实际需求出发,没有明确目标,也不需要实践体会,怎么可能会比实用主义者身体力行的效果好呢?

而要发挥最大的功效,最主要的就是要选择对的书,从需求出发,闭上眼睛,静下心来想一想,我现在最需要什么,最想改变什么,找到自己的痛点,然后去找相关的书籍阅读,这样找到的书,即使不是当下领域最权威的书,但一定比看什么排行榜,一味的盲目看书效果要好的多。看了以后,还要付诸实践,这样看的书,才对我们有现实帮助,才会真正感觉到知识就是力量。关于这点,我们来看知乎上一位网友的自叙:

其实我奇怪的是这个问题本身,为什么很多人会怀疑读书有没有用呢?读书当然有用啦,而且不仅仅是所谓『滋养灵魂』『丰富内涵』之类的比较虚的用处(虽然我认可那才是读书的无用之大用)。即算是从非常功利的角度,比如工作、赚钱、解决问题等,我认为读书也是非常有用的。

作为一名互联网创业者,体验过过各种各样当前环境下大行其道的碎片化、快餐式的学习方式之后,我深刻地觉得,读书是实战之外最高效的成长方式。而且两者是相互加强、相得益彰的。
过去两三年,在工作强度极大、充满压力的创业过程中,我始终坚持每周至少读一本书。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,我精读了50多本书,再加上有声书、解读版书,我的年读书量肯定超过100本。其实数量并不关键,我很鄙视仅仅拿读书量说事的人,我更看重的是读书给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,比如:

从技术转运营后,我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,通过深度研读《引爆点》《让创意更有黏性》等书,摸索出一套营销方法,成功策划多场爆款活动(详细案例见我的知乎专栏)。在虎嗅、赤兔、插坐学院等多家平台开设相关课程广受好评,单场课程最高收费超过2万。

在创业转型期,我通过深度研读《精益创业》《定位》等书,掌握了创业冷启动的正确姿势(当然也栽了不少跟头)。用一年多的时间把一个工具类产品做到数百万用户,把一个冷门服务号做成百万大号。并且在【在行】上开设冷启动咨询话题,帮助多个创业项目快速打开局面。

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,比如从《麦肯锡方法》《金字塔原理》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这些书中学到高效工作的方法;从《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》《把英语用起来》《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》这些书中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;从《硅谷钢铁侠》《乔布斯传》《支付战争》《沸腾十五年》这些书中了解到精彩的创业故事并受到启发;等等。

这些还只是我过去一年通过读书获得的实实在在的好处。还有很多书,比如《资治通鉴》《人类简史》以及各种好的小说,看上去没什么直接用处,但是给了我很多精神的养分、思维的启发、情感的共鸣,这些难道不是读书的好处吗?

相信我,读书过去是、现在是、将来也是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的人,高效快速成长的好方法。

希望大家都能从需求出发,从实用角度出发,及其功利的选择阅读,提高读书对您的实际帮助!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搜索文章:
联系方式:
  • 欢迎加入网站QQ群:149668926
跟我学物理网地图 Powered by 跟我学物理网 © 2015-2020 跟我学物理 Inc.版权说明:本站视频来源于网友收集各大视频网站资源,只用于学习之用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管理员,或者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