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象棋为例,很多人在最开始学象棋时感觉自己进步很快,但是过了没多久,就会发现,棋力很难提升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最开始学象棋,我们学的都是下象棋最基础的知识:马走日,象走田,炮打隔山。进而发现一些基本的组合搭配,把基础知识掌握了,一些最最常见的攻势掌握了,进步基本就很明显了。然而在这以后,我们基本都是在重复以前的东西,运用以前已经掌握的姿势去攻击和防御;很少去刻意的研究和掌握更多的攻势,一辈子的水平基本也就这样了,所以下了一段时间的象棋,就发现自己进步没那么明显了,感觉像是遇到了瓶颈。
运用刻意练习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技艺难以进步的原因:
一,没有在学习区训练
刻意练习把人对要学习认知的东西按照难度分为三个区域:舒适区(人们已经比较熟练的技能区域和业已掌握或理解的知识区域),恐慌区(对要认知的东西或者要锻炼的技能完全不熟悉,认知难度非常高的区域),在舒适区和恐慌区的中间就是学习区。学习最高效的地方是在学习区,在学习区学习,并不轻松。
而大部分棋友,都是为了娱乐休闲,所进行的活动基本都是在舒适区下进行的,而要进一步提高技能,则必须花时间去研究棋谱,总结原因。长期性的打谱、记忆残局这些东西并没有任何的娱乐性,除了以此为生的职业棋手,业余爱好者去做这些的少之又少,因此一辈子都在舒适区打转转,很难有更大的提高。
当然即使知道自己必须往学习区迈进,才能更进一步,仍然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做到,毕竟学习区并不轻松。而舒适区已经那么手到擒来。我业余学习编程的过程中,就明显感觉自己的技术很长时间没什么进步,原因就在于,更深的知识,需要自己主动去找虐,找自己的不自在,总是有悖人性的。
二,没有分成一个个的小块去分析和研究。
棋如人生,关键的几步决定整盘的胜败,那关键的几步是怎么输的,很少有人去特意反思总结原因。现实中,我看到不少臭棋篓子,开始的关键几步下的很随意,到后面局势基本已定,反而来劲了。这种人明显的缺乏反思的思维习惯,如果能把走差的几步棋刻意去多研究,总结原因,那么应该也是能有不少进步的。
把自己做不好的动作或者很难一下子掌握的知识点,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块,然后逐个理解和掌握是刻意练习的第二个要点,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学院认为练歌时,如果别人能听出来你唱的是哪首歌,那就说明你的练习方法不正确。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把最难的部分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小段,然后逐个练习,最终突破这些难点。
那么问题来了,在生活中,自己有哪些技能是想提高而没有提高的呢?要提高可不可以主动走出舒适区,走向学习区?能不能把囫囵吞枣的整体练习,变成细嚼慢咽的分块练习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