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的矛盾

作者: admin 分类: 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: 2013-09-29 17:14

本文原创,且投稿县里的教学论文比赛一文源于此,转载请带网址,谢谢!

课堂教学中,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:

案例一:

上次听生物课,课题是《鱼》,评课时,就有老师提出意见:应该要搞多媒体,这样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,而不会这么枯燥。

但教了多年生物的老师马上反驳:为什么不搞多媒体,因为如果搞了多媒体,学生就只关注动画去了,根本就没有意识的去记忆课堂要求掌握的内容。

案例二:

数学老师说,自己上课尽量让语言更加幽默点,出的题目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问题,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很差。

案例三:

本学期在85班教物理,上课前参考了区教研员贾老师的课,然后自己删减添加了一部分内容,课堂选用的内容很有趣,自认为真正做到了,从生活走向物理,但从作业情况和学生反馈情况来看,效果很差。

上面3个案例,在日常教学活动中,经常出现。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,老师想法设法把课堂内容讲的尽量生动幽默,尽量贴近生活,联系实际模型,强化感官刺激等。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,虽然课堂上,看上去学生的兴趣提高了,但实际做起题目来,学生却仍然一筹莫展,明明是已经讲过的东西,学生做不出来,考试考的很差。

个人认为这其实就是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的矛盾问题。我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:

1,趣味性和有效性是否真的存在矛盾?

学习过程中,我们必须承认,很多知识就是没什么趣味的,比如必须要背诵的概念,必须要伤脑细胞才能理解掌握的公式。另外如果一个学生仅靠“兴趣”来维持漫长的学习生涯,恐怕也很难坚持下去。实际的情况是,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的过程中,都有自己有意识的主观努力过程,而且这样的主观努力过程往往并不是有趣的,但却是非常有效的(否则我们的努力就白费了)。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,但是没什么趣味性。

另外,我们都非常喜欢看电视剧,看小说,往往被里面的情节吸引住了全部的注意力。但如果我考你:这个里面的人物主人公是穿的什么衣服?主要人物的姓名?恐怕没几个人能回答出来。这个例子说明,很多有趣的东西往往缺乏有意识的注意力指向。用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这样的结果,因为学生被有趣的表象吸引,缺乏有意识的注意力指向,所以一做练习,发现什么都模模糊糊,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题。

2,趣味性和有效性能否尽量减小矛盾?

古人教导我们中庸之道,任何事情不要走极端。在追求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的问题上,也应该如此处理。在可能的基础上,保存一份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,提高学生兴趣,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可以的,但不可时间过长,环节过多,为了达到效果,必要的学生记忆,学生练习环节也应该有。

另外,当有趣的语言,实验涵盖到重点内容时,教师要适当强化有意识的注意力,保证有效性。比如:板书关键内容;停下来马上做习题;停下来马上要学生背诵等。

另外为了追求有效,也应该要适当引入趣味的元素。

趣味性和有效性能有机结合,是技术,也是艺术,要结合自己的特长,性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加以磨练,从技术逐步向艺术转变。

作者:刘学文 作于2013年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搜索文章:
联系方式:
  • 欢迎加入网站QQ群:149668926
近期评论
跟我学物理网地图 Powered by 跟我学物理网 © 2015-2020 跟我学物理 Inc.版权说明:本站视频来源于网友收集各大视频网站资源,只用于学习之用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管理员,或者留言。